感謝宜蘭縣史館和教師工會舉辦這場研習 ^_^ 老實說,報名研習前,我想著: 就算我研習參加一堆,學了噶瑪蘭人的東西, 按照現在這種少的可憐的授課時數, 不是沒時間講,就是講太多害到後面的進度, 只是給自己找麻煩而已。 但是,能夠親自見到噶瑪蘭人, 不是課本上寫的「噶瑪蘭」三個字, 是真的會講噶瑪蘭語,能跟你分享他的生活, 噶瑪蘭文化的真實見證, 比動物園看圓仔還珍貴啊! 認知裡,宜蘭曾經住過許多噶瑪蘭人, 自稱是「漢人」的我們,其實多少都帶有原住民的血緣, (參見: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 也知道噶瑪蘭人因為漢人的逼迫,遷徙到花蓮去了, 但就是很難想像,噶瑪蘭人真實的生活著。 這位是今天的講師,Tuwaq Masud,台大人類學系的學生: 他小時候在花蓮讀書,之後移居桃園,考上建中、台大, 對族語文化和學術語言都有認識。 讓我們用不那麼學術的方法,來聊聊噶瑪蘭人吧: 噶瑪蘭人有朋友,移居花蓮後,曾跟撒奇萊雅族一起抗清, 兩族現在遇到部分祭典時,還會互相邀請。 「火神祭」是紀念「加禮宛」事件而創立的祭典 他們有工作, 大多居住在桃園、新北, 所以九月也會在樹林舉辦豐年祭。 他們有自己的名字, 我們慣稱他們Kavalan,但噶瑪蘭語沒有「V」的發音。 東海岸的族人們決定,今後要正名為「Kebalan」。 他們把祖先的名字傳承下去, 講員將來的孩子依據族中的父子聯名制,會被命名為Anu Tuwaq。 他們會舉辦祭典, 用各樣的歌謠,繼續向後代訴說祖先的事(講員今天教唱 捕魚歌 ) 文化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不是觀光消費商品(參見這篇: 掃墓祭祖給旅行團看,你肯嗎? ) 社會環境不斷在改變,有些舊文化無法融入新時代, 但他們跟我們一樣,會繼續在這塊土地上,創造自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