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之前的話題,今天來講講宋應星。
1587年(明神宗萬曆15年),
宋應星出生在江西奉新(跟軍閥張勳是同鄉)。
曾祖父宋景,曾當過吏部尚書(中央部會官員),
祖父是生員、父親是庠生(都是秀才),算是書香門第。
1615年,宋應星28歲,
和大他9歲的哥哥宋應升一同參加鄉試,
是全奉新縣唯二錄取的舉人,可說是光耀門楣。
但從1616年,到1631年,
他一共參加五次會試,都沒有上榜。
也就是說,人生中最精華的青春,都用在準備國家考試。
準備到後來,應該會很懷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難怪他會說:
「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
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
1634年,他在江西擔任縣學教諭,同時開始編天工開物。
一共編了三卷、18篇,
記錄了農業、手工、金屬冶煉、採礦等生產技術。
1637年,在好朋友涂紹煃(也是1615年的同榜生)資助下,
這部書順利出版。
由於宋應星對各項技術翔實紀錄,頗具實用價值,
不久後,便有書商計畫再版,
但是因為政局動盪,未能順利付印。
(打仗逃命要緊,誰來買書、看書呢?)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贊助他出書的好友涂紹煃在逃難時遇上船難,全家喪命,
哥哥宋應升也在1646年服毒殉國。
宋應星則選擇不再出仕,
在哥哥去世後,又活了20年,於康熙5年(1666年)去世。
至於他編的天工開物,
則因為書中稱滿清為「北虜」、「東北夷」等字樣,
被認為有反清思想,
不論是書商再版,或是官員撰書引用其內容時,均做了修改。
清高宗乾隆皇帝下詔編印四庫全書時,沒有收入這部書。
可能跟其他隱含反清思想的著作一樣,默默被「河蟹」了。
一直到民國初年,有人想研究冶煉銅礦的事,
查閱了《雲南通志》,讀到書中引用了《天工開物》,
想找這部書做進深研究,卻遍尋不得。
出乎意料的是,《天工開物》的讀者,不是只有中國人。
雖然在中國失傳,但在海外卻存在著大量的譯本!
1694年,日本已經有學者引用了《天工開物》的部分內容,
1770年,大阪的書商向私人藏書家借得這部書,在日本刊行。
1783年,朝鮮學者朴趾源向讀者推薦這部書,
之後部分朝鮮學者也引用了書中內容。
這部書不只在亞洲流傳,
還傳到法國去,被收在巴黎皇家文庫裡。
1837年,有法國學者翻譯這本書的蠶桑篇,
接著再從法文轉譯為義大利文、德文、俄文、英文、希臘文、阿拉伯文,
在工業革命尚未啟動、中國還沒有開港通商的年代,
這部書讓歐洲人得以一窺中國先進的手工業技術。
寫到這裡,忽然想到,
我很喜歡的韓國某團體歌手,
因為某些緣故,在韓國、日本被限制演藝活動,
但是上Youtube一查,
他們的MV也被配上了越南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泰文、英文、中文字幕,
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粉絲。
好音樂跟好書一樣,都靜待有緣的知音,終究不會寂寞,在歷史長夜中發光。
本文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工開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