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紐軍團戰場巡禮

在挑選土耳其旅行景點時,
看見「澳紐軍團」(Anzac)這個詞彙,發現很陌生,
原來,在1915年4月25日,
澳洲和紐西蘭組成的軍團,在此地進行登陸,
參與了一次大戰的加里波利戰役(英語:Battle of Gallipoli,或稱達達尼爾戰役)

今年正逢戰役一百週年,
而這場戰役又跟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有關連,
於是早早訂下這次的行程

這是行程地圖:
gallipolibattlefieldstourmap簡單註解

每次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注意力都是放在三國同盟(德、奧、義)對抗三國協約(英、法、俄),
很少人注意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也是三國同盟的成員,
被俄國搶走黑海沿岸領土的鄂圖曼帝國,
希望藉助德國的力量對抗俄國,
於是選擇加入同盟國這一方。

同時,戰爭爆發後,
印度、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英國殖民地,
也動員了軍隊前往埃及,進行訓練,隨時備戰。

英、法希望從黑海援助俄國,順路攻打奧匈帝國,避免蘇伊士運河被攻佔,
欲打通地中海 → 愛琴海 → 黑海的通路,
必須先攻下達達尼爾海峽。

1915年2月19日,英、法艦隊砲轟達達尼爾海峽,
3月18日,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
遭到土耳其以水雷還擊。

1915年4月25日,協約國的軍隊持續增援,兵分二路,分頭並進。
英、法從加里波利半島南端登陸,
澳紐聯合軍團則從半島的中部登陸:

本來預訂登陸的位置,距離他們上岸的地點還有兩公里,
很多士兵對地形根本不熟悉,因此死傷不少,
這裡的海水至今仍很清澈,
有些生還者仍記憶著,許多著裝整齊的士兵,躺在海中,永遠沈睡的模樣。

凱末爾是鄂圖曼第十九師的中校指揮官,
他率領一個彈藥幾乎耗盡的軍團,阻止澳紐軍團的攻勢。
鄂圖曼步兵雖然英勇,卻寡不敵眾,裝備也不精良,
純粹被當成砲灰。

凱末爾對手下的士兵下達命令:

「我不要求你們進攻,但求你們堅守到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將難逃一死。」
"I do not order you to fight, I order you to die.
In the time which passes until we die,
other troops and commanders can come forward and take our places.”英文出處

後來,凱末爾指揮的19師57軍團除了團長外,全數遭到殲滅。

凱末爾也在戰役中遭流彈擊中,幸好被口袋中的錶擋住子彈,逃過一劫。

當時已經出現機關槍,在架設得宜的機關槍掃射下,死傷人數持續攀升。

1915年8月6日下午,澳軍佔領了土耳其軍隊原本在此的陣地,
在這片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幾天內就陣亡了7000名士兵。
2015-02-07 15.19.32
↑此處被稱為獨松(Lone Pine)

公園後面還可以看到當年戰壕的遺址,有些地方,兩軍的壕溝只相隔幾公尺,
進攻意味著死亡,交戰雙方的戰士終究變成屍體。

2015-02-07 15.36.50

喪生於此地的士兵,最年輕的Martin J.年僅14歲:
2015-02-07 15.18.30

澳新軍團所佔領的最高位置,
是今日紀念館的所在地:
2015-02-07 15.25.08
紐西蘭軍隊雖然佔領這座山頭,但持續時間不長,
土耳其軍隊的部署迅速又得宜,成功遏止了協約國軍隊的攻勢。

隨後,寒冬降臨,疫病、凍傷,均使雙方死亡人數不斷增加:
2015-02-07 13.58.44

1915年11月23日,英國政府下令撤軍。
據說撤軍是本次戰役中最成功的作戰,只犧牲10人,就掩護了9萬大軍撤退,瞞過了鄂圖曼軍隊。

總計,協約國聯軍在此戰死56707人,土耳其軍隊在此戰死56643人。(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至於墓葬的進行,
其實是一邊打仗一邊進行,
據記載,雙方因為難以忍受海灘上的大量腐屍,
曾在1915年5月24日協議停火,先進行屍體掩埋及戰場清理。

起初的墓葬方式,只有簡單的十字架墓碑,
而且是土耳其、協約國聯軍混同葬在一起,
之後經過多次遷葬、整修,才變成現在的模樣。

導遊說,很多時候實在難以無法辨識死者的身份,
只能靠後腦杓形狀,判斷是協約國的士兵,還是鄂圖曼的士兵。
一點也不科學,但當時就只能做到這樣。

大部分的墓園和墓碑,都刻有基督徒的十字架:
2015-02-07 13.57.25

但是別忘了,軍團裡也有印度士兵:
2015-02-07 14.45.26
以及罕見的猶太教徒:
2015-02-07 14.55.35

自從1916年開始,澳大利亞、紐西蘭兩地便會舉行澳紐軍團登陸紀念活動,
4月25日被訂為澳紐紀念日(Anzac Day),
對於澳紐兩國而言,這場戰役象徵兩國的英勇頑強與伙伴情誼,
也催生出民族意識,
而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則成了紐澳兩國的愛國教育重鎮,
每年都有許多紀念活動在此進行。

特別的是,很多國家並不會容許這樣的事發生,
好比說,中國政府絕不願意讓日本老兵回到中國,
紀念九一八事變或七七士變的死難同袍,
北韓、南韓在1953停戰過後,除了協議時交換戰俘之外,
至今仍老死不相往來,
連分隔兩地的家人想見上一面,都困難重重。

但是直到今日,土耳其人還是願意讓澳洲人、紐西蘭人遠渡重洋,
在自己的土地上,紀念入侵自己國土的過往,仍是十分罕見。

畢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
交戰雙方都很尊重對手,盡力維護中古時代的騎士精神,
被稱為「紳士的戰爭」。

下面這個廣告是英國某超市2014年的耶誕節廣告,
根據一戰期間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當時交戰雙方遇到耶誕節,還會停戰,互道平安,共度佳節:

而在加里波利戰役中,也流傳這樣的故事,
像是: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鄂圖曼士兵,冒死將協約國的傷兵約翰送回協約國陣營,
只願他能盡快獲得醫療,
這個故事被做成雕像,放在土耳其57軍團紀念園區前:
2015-02-07 15.05.42

1934年,凱末爾發表的一段演說談話,被刻在公墓的紀念碑上:

「對我們來說,叫約翰的人和叫穆罕穆德的人都一樣……
你們,把兒子們從遙遠的鄉村送來的母親們,
請擦乾你們的淚水,你們的兒子現在躺在我們的懷抱中……
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失去了生命,卻因而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兒子。」

Those heroes that shed their blood and lost their lives...
you are now lying in the soil of a friendly country.
Therefore rest in peac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ohnnies and the Mehmets to us
where they lie side by side here in this country of ours...

You the mothers who sent their sons from far away countries wipe away your tears.
Your sons are now lying in our bosom and are in peace.
After having lost their lives on this land they have become our sons as well."
2015-02-07 14.43.21

寫到這邊,感覺還是才疏學淺,
很多資料、軼事還是需要進一步查考出處,
部分資料是引自中國方面的翻譯,還是比對原文較妥當。
待回到台灣後,會繼續查考專書,補充不足之處。

首次寫作:2015年2月8日 寫於恰納卡萊Anzac Hotel

參考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加里波利戰役
  2. Lonely Planet Turkey 簡體中文版,2014年4月。
    2014-10-27 08.25.32 從博客來訂購簡體LP,結果半小時就皮肉分離
  3. 澳大利亞政府設置的澳紐軍團官方網站

p.s.

其實我很想研究,戰死士兵到底埋在哪裡比較好,
這些魂斷異鄉的年輕人,
他們的家人想到墓前悼念,就只能遠度重洋。

似乎直到第二次大戰,士兵都是葬在戰場上,
像是陸小曼的前夫王賡,1942年病逝於開羅,最後就葬在開羅市郊的英軍公墓,
想了都覺得孤單啊。

2016/10/22 補充

原來澳紐聯軍裡也有華人!
請見:

2022/02/06 補充

上面那兩篇文章連結已經失效,
只能用標題搜尋,找到文章片段。

有人把海戰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了,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