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旅行:吃飯也是一種備課
一直沒有把曼谷列入旅行計畫, 雖然從二十年前就有很多朋友推薦, 但我堅持不拜佛寺、不想騎大象、不想看人妖, 如果只是吃吃喝喝純度假,似乎也不一定要去曼谷。 轉眼來到四十歲,終於拜訪了朋友們說的度假天堂。 第一天抵達曼谷,從熟悉的7-eleven開始逛起, 買回微波的蝦仁炒飯,吃了幾口, 看著細細的、長長的、不怎麼黏、吃起來乾乾的米, 猛然想起: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在來米?抑或是泰國香米? 想起每次講起日治時代,日本人改良蓬萊米, 跟學生解釋原本「在來米」,學生一頭霧水的表情, 趕快把握機會,拍下照片。 邊吃邊回想,出國旅行吃到的米,好像都是這種米。 下圖是我們熟悉的臺灣圓圓黏黏米飯(長榮航空飛機餐): 這是從香港出發的航班,供應的細長乾鬆米飯: 海外中餐館的米飯,也都是乾乾鬆鬆的米居多, 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吃到細長米做成的中式炒飯: 土耳其餐館裡,搭配羊排的米飯也是細長米: 回想起來,在歐洲旅行太久,麵包、麵條、炸薯條吃多了, 想吃飯的時候, 真的是在日本餐廳,才能吃到解鄉愁的臺灣白米飯呢。 天天在臺灣吃臺灣米,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出國吃其他米飯不習慣,才想念臺灣米的好味道。 世界上多數國家吃的是秈米, 「在來米」也是清朝統治時自中國傳來的秈米, 蓬萊米則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引進日本米並加以改良的產物, 這篇 台灣大學磯永吉小屋 蓬萊米溯源 對臺灣米的品種演變,有更清楚的說明喲。 當然,來到泰國旅行,吃飯絕對不是問題, 泰國可是世界稻米生產大國,秈米、香米樣樣有, 參見新聞: 泰國2017上半年稻米出口重奪世界第一 歷史課本寫過,北宋時從越南占城引進早熟稻, 也寫過清領時代,臺灣向中國輸出稻米,並以賺取的金錢購買日用品, 但是沒時間介紹, 康熙61年,清廷從暹羅(泰國)進口了白米30萬石,銷往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