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某天,擔任領域召集人的我,
跟教務主任聊到,
領域師資和時數分配問題。
主任憂心地說:
再兩年,本土語言要融入課程,
社會領域的彈性課程......恐怕要少一節了......
超軟Q社會領域的老人我立刻說:
Guá ē-tàng īng Tâi-gí kà Tâi-uân li̍k-sú!
(我可以用臺語教臺灣歷史!)
昔日的戲言,今日的現實,
僅以此文紀錄2022年的臺語檢定讀書歷程。
隊友
去年12月,學校收到公文,
要開始薦送老師去上課了,
按照學校班級數量,
我們學校只需薦送兩位老師,
想不到我還有隊友:
一號隊友:社會領域的同事,
也是夫妻結伴報名。
(太好了,到時兩人都通過臺檢,人力更充足!)
二號隊友:數學領域的同事,
對教會白話字感興趣已久的教會姐妹。
鎮上鄰近的學校,規模和本校相當,
竟然有6位正式老師報名。
先前就聽到很多代理代課老師積極投入,
希望能順利取得正式教職,
此外也不乏擔心將來被超額的正式老師,
比如:
某校已過剩的XX科老師、
「傳說」日後教育部專案結束,「可能」要另謀出路的XX老師。
與其說大家認同母語的重要,
不如說更關心自己的職業生涯(飯碗)。
不管出於什麼動機,
有這麼多夥伴一起,路就走得遠。
看韓國電影:機密行動:我們的辭典,
韓國人也是花很多時間,
才撿回自己的母語和文化,
我們當然要努力。
最後介紹我的最佳隊友:外子!
臺味比我更濃的宜蘭農家子弟。
研習
一月下旬課程開始前,
主辦單位請我們試作臺語檢定的試題。
對於一個1976年出生,
擁有只說臺語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及在家大量使用台語交談的雙親,
我快樂又迅速完成閱讀和聽力的前測,
得分還比宜蘭長大的外子高了一咪咪。
但聽寫就全軍覆沒,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慘~
無法書寫、缺少文字,是臺語最常被人攻擊的一點,
還好參加研習,聽專業老師娓娓道來,
破解很多過去對臺語和臺文的迷思,
臺語比現代華語歷史更悠久,保留更多古代音韻和聲調,
臺文的羅馬拼音也很早就被發明,
並不是人家說的有音無字。
雖然不看好這項政策的人很多,
讓我回想起踏入教職那時,
國中開始有「認識臺灣」的課程,
包括我在內,很多老師也認為,台灣史這麼淺薄,
何必花一年的時間來教,
我也走過七下超進度、八上拼命補充中國史的歷程。
但是經過20年的耕耘,
臺灣史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
從早先的政治史,到現在音樂史、藝術史都齊備,
學生認為學臺灣史理所當然,
甚至反過來質疑為何要花大把時間學中國史,
我相信時代會越來越進步。
備戰策略
凡有考試,必有破關技巧,就像電玩一樣。
成大的臺語檢定,滿分500分,
老師必須要達到B2級,也就是341分以上。
考試項目有聽、說、讀、寫共四項,
書寫這一項最難,
要書寫羅馬拼音,還要加上聲調符號,
確實會讓很多老師打退堂鼓。
回顧去年底考N4日檢的經驗,
日檢除了「讀」之外,
聽跟說都要花不少時間練習。
相較之下,
臺檢只要費心準備「寫」這一項,
根本容易得多。
日檢N4我都低空飛過了,
對臺檢應該要有信心啊。
四年前開始學日文五十音的時候,
也不是あいうえお一個一個背,
而是直接看課文、寫生字,
越常用的自然越快記住,
搭配活用情境,就能記得牢。
(推薦:10個月從五十音直接通過日檢一級:裘莉的日語神器,
看作者精心打造日語的環境。)
為了熟悉台語拼音,
拿出庫存多時的紙膠帶,變身成即時字卡:
資源
Tâi-Gí做伙耍
是百科全書般的存在,資源應有盡有。
以下是我自己的菜單,每週盡量找時間做。
- 公視台語台網路直播:看新聞學時事議題,
我最喜歡每週六晚上9:00看台語黑白老電影,
融入沒有華語滲入的全臺語情境。
上個月看了危險的青春、難忘的車站,
既能複習臺語,又能認識演員和導演的名作,一舉兩得。
(外子的心頭好是布袋戲和楊麗花歌仔戲,網路懷舊資源真的超多。)
- 台語朗讀篇目整理:有文章可讀,還有錄音檔可聽。
目標是每天朗讀一篇。(實際上每週一篇就要偷笑。) - 感謝隊友開始每天找我用台語交談,
辦公室同事看到我們在講,
也會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疑問,
像是: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要怎麼講,
或是字要怎麼寫?
已經來到忘性比記性堅強的中年,
只好把字條貼在一些可以常常看見的地方,
總能加減記住一些......吧? - 聽歌
從前聽英語歌學英語,後來聽日語歌準備日檢,
現在要考臺語,當然要聽臺語歌,
開始把江蕙、陳一郎、洪榮宏、沈文程的歌放入車上音樂歌單,
年輕一代的發音就未必準確,
金花老師推薦農村武裝青年。
- Chhoe Taigi找台語
線上台語辭典,不會就來查生字。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上課時,黃文俊老師熱心推薦,
請我們要抽空去讀。 - 台語聽寫練習
這個到現在還沒勇氣開來寫。
現在更要考給學生看,
證明老師活到老、學到老,實踐終身學習的理想!
之後再來報告後續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